学术半月谈|方清明教授“坚持的意义:论研究生坚持素养的培养”主题讲座
时间:2025-06-05 17:17:00
为加强学术交流,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,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搭建优质的学习平台,助力师生成长,国际文化学院开展学术半月谈系列活动。
2025年5月28日晚七点,特邀方清明教授主讲,带来“坚持的意义:论研究生坚持素养的培养”主题讲座,由张倩主任主持。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进行,国际文化学院、其他学院以及外校的师生踊跃参会。
方清明围绕“坚持的意义”这一主题,从多个维度展开讲解。从语言学视角看,现代汉语词典中,坚持一词是不改变、不动摇,始终如一,将“坚持”分为“坚”与“持”二字来看,《说文解字》中“坚,刚也。从臤,从土。”“持,握也。从手寺聲。”如此说来坚持即抓住目标不放弃,攻坚克难,持续努力。
要学会听见汉语词语的声音,方老师亲切的与同学们互动,询问大家“坚持”“具有”等词语是积极词语么?“坚持”一词向我们传递出了什么声音呢?答案是在语义韵上,这些都是积极词语,而坚持也具有付出、努力、克服困难等语义特征。从语义搭配上看,往往都体现出积极性与持续性,正如“坚持一分钟”,“一分钟”在时间维度上看或许很短暂,但在“坚持”背后,“一分钟”是长久的。
接着,方清明从与坚持相关的概念出发,向大家举例坚持与执着,坚持与自律,坚持与懒惰,坚持与成功。引出有坚持就要有选择,有选择就要有放弃。面对坚持,首先要选择出自己的目标,哪怕是虚设的,这样在坚持中,才有认同感、有定力。最后,在哪些主体经常坚持中,方清明向大家传递出逆境、苦难、不幸往往蕴藏机会的道理。对于一件成功率1%的事情,如果每天都尝试,尝试365天,那么成功的概率是97.4%。即使单次成功率低的事情,只要坚持足够多次,成功几乎是一定的,这个是不分天赋和运气的。鼓励大家平时工作学习、生活中张弛有度,适当放松,多坚持!
交流互动环节上,张倩主任首先提出我们该如何迈出坚持的第一步,这一大家都关心和困惑的问题,方清明教授以撰写论文为例:设定目标,规定节点时间,哪里有灵感先完成哪里,这样循序渐进,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开始坚持了。邓思宁同学则从坚持过程中思考,提出不知道坚持下去是对还是错这一问题,方清明教授认为我们首先要先出发,出发以后一切都会准备好的,往往犹豫成本远高于试错成本,坚持与试错并不冲突。
正像方清明教授为我们展示的,由摄影师袁明辉拍摄的照片《坚持》那样,爬山虎的小手有着无比坚韧的力量。个体生命既脆弱又坚韧,在时代洪流中,热爱的本质也许是坚持投入后的归属感,希望你我都能做自己的决策者,在自己选择的或是努力的或是热爱的领域上,坚持下去。
供稿:杜奕霏
供图:陈 晨
初审:胡恒波
复审:邱华妹
终审:吴晓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