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化课堂教学创新 赋能智慧教学实践 ——我院举办中文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
时间:2025-06-04 10:09:00
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,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育人成效。5月27日、29日,我院相继在本科班和语言班开展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,周芍副教授主讲的《商务应用文写作》与吕志莹老师执教的《初级汉语读写》两门课程进行示范展示,学院组织教师团队参与教学观摩与专题研讨,共同探索数智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路径。
在本科三年级商务汉语专业的《商务应用文写作》课堂上,周芍副教授以"感谢信写作"为教学主题,构建"技术赋能+文化浸润"的立体化教学模式。复习环节中,教师依托"雨课堂"平台开展在线练习,通过语境化训练强化公文专用词语的掌握;在语篇修改实践中,引导学生从衔接手段与句式选择维度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。新课讲授环节创新采用AI生成视频阐释感谢信的礼仪文化内涵,结合数字人技术解析文书格式规范,最后通过句式改错、语段修正等分层训练,配合朗读展示实现"教学评"闭环。观摩教师认为,该课程有机融合智能技术应用、传统文化阐释、多元评价体系等创新要素,为汉语技能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典型范例。
面向初级语言班讲授的《初级汉语读写》课程中,吕志莹老师重构"科技人文融合"的教学范式。她通过动画演示软件实现汉字笔顺的动态呈现,运用结构解析图示构建汉字认知体系,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文化认知体验。吕老师特别关注智能技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赋能效应,在字词操练环节创新设计人机互动模式,显著提升语言要素教学的生动性与有效性。
在专题研讨环节,邓百意副院长带领教师团队围绕"技术赋能与教学本质"展开对话。与会教师充分肯定智能工具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,同时强调应辩证处理技术创新与传统教法的关系,在坚守语言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融合路径。
两门示范课程成功展现了智能技术与汉语教学的创新融合,反映出学院教师持续提升数字素养,在教学设计中实现技术应用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统一,通过精细化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,为学院数智化教学改革与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注入新动能。本次公开课活动通过课例展示、专题研讨等形式,既呈现了智能技术赋能教学的具体实践,也引发了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,标志着我院在推进智慧教学、构建教研共同体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供稿:刘书慧、冯冬梅
供图:刁文杏
初审:刘书慧
复审:冯冬梅
终审:邓百意